今天(9月26日),國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氣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西氣東輸三線中衛至棗陽段工程正式投產通氣。這標志著西氣東輸三線在建線路工程全部投運,我國中東部地區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這次投產的中衛至棗陽段,是西氣東輸三線中段核心線路,管道全長1235公里,設計壓力10兆帕、管徑1219毫米,年輸氣能力達250億立方米。管道自寧夏出發,途經甘肅、陜西、河南、湖北5省(自治區),投運后將接入西氣東輸現有管道系統,把天然氣輸送范圍進一步輻射至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及川渝地區,形成跨區域能源輸送通道。

國家管網集團西北公司副總經理 魏磊:該段工程是天然氣“全國一張網”的關鍵連通管道,與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共同構成橫貫東西的能源走廊。串聯起西北油氣戰略樞紐與華中地區管道系統,有效疏解西氣東輸一線、二線高負荷運行壓力,打通了西部油氣田增產外輸通道,進一步滿足我國中東部天然氣消費市場需求。

西氣東輸三線分東段、中段、西段分期建設,這次中衛至棗陽段投產,標志著三線在建線路工程全面落地,對優化我國能源輸送結構、保障區域能源供應、促進中東部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攻堅秦嶺腹地 實現技術與生態雙贏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至棗陽段需穿越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嶺山地等復雜地貌,其中311公里線路途經有“中國植物基因庫”之稱的秦嶺山脈。建設者們在攻克復雜地形施工難題的同時,創新運用生態保護技術,實現工程建設與自然保護的和諧共生。
秦嶺山區地形復雜,管道建設需穿越105條山體隧道,隧道數量多,建設集中度高,其中6公里長的商山隧道是全線“咽喉”。為突破施工瓶頸,建設者首次在國內直徑1219毫米天然氣主干管網中,采用特殊的隧道掘進機施工,將工期較傳統方法縮短一半以上。

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公司西北項目管理中心主任 尤英:國家管網集團在秦嶺山區管道建設過程中,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口徑油氣管道柔性焊接機器人”現場試驗應用,實現長輸管道在大坡度地段全自動焊接連續施工。應用北斗衛星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對山區管道關鍵受力部位地質災害風險進行早期預警,全力保障高質量安全施工。

此外,秦嶺地區擁有紅豆杉、獨葉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種類占全國12%以上。為守護綠水青山,天然氣管道建設加大新工法新技術新材料應用,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富平分輸壓氣站,采用裝配式建筑,單站施工階段較傳統模式碳排放減少30%。

國家管網集團西北公司副總經理 魏磊:管道全線光伏發電機系統總安裝容量2200千瓦,年均發電量215萬千瓦時,年均節約標準煤655噸,減排二氧化碳1631噸,有效降低管道全線碳排放。
從“線”到“網”西氣東輸管道織密能源安全網
隨著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在建工程全部投運,由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組成的國家天然氣骨干管網系統愈發完善。這一橫跨東西的能源大動脈,正以“網”狀布局筑牢國家能源安全屏障。
西氣東輸管道系統,與“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合稱為我國自然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四大工程”。作為起步最早、管輸能力最大的天然氣管道系統,經過多年的建設,西氣東輸管道系統年輸氣量突破千億立方米,累計輸氣量突破萬億立方米,供氣范圍覆蓋我國西部、長三角、珠三角、華中地區的400多座城市、3000余家大中型企業,惠及近5億人口,不僅推動了我國天然氣管網形成互聯互通的新格局,而且成為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生態環境改善、造福沿線百姓生活的能源大動脈。

目前,我國干線天然氣管網的一次入網量為每年約24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工程輸氣量占比達四成。它不僅是國產氣開發、進口氣入網的重要通道,更對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轉型、擴大下游清潔能源利用范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單條管道的“線式輸送”,到多線聯動的“網狀覆蓋”,為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持續穩定的清潔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