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二次部長級會議期間,各國部長或授權高級別代表分享了本國聚變能科技產業發展的政策、進展與展望,共同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全球聚變能源發展藍圖。
哈薩克斯坦代表強調了科技合作,特別是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哈薩克斯坦已成立專門的機構推動未來科技發展與國際交流。同時他介紹,哈薩克斯坦在俄羅斯支持下建成了一臺用于材料研究的托卡馬克裝置,該裝置可測試未來聚變裝置的先進材料、開展相關研究,為 ITER 等國際項目提供支持。他表示,哈薩克斯坦支持中國提出的倡議,愿意加入聯合項目以推進聚變研究。
作為唯一一個與歐洲雙向互聯的非洲國家,摩洛哥代表闡述了明確且堅定的國家戰略: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發電占比提升至52%以上。她指出,聚變商業化在實現凈增值、技術不足、監管框架和融資等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認為核聚變必須能夠與高性價比的可再生能源競爭。因此,摩洛哥呼吁通過國際合作、教育交流和監管融合來共同推進技術進步。
沙特阿拉伯代表指出,世界正處于尋求安全可持續能源的十字路口,沙特阿拉伯在“2030愿景”的指導下,正致力于實現能源結構多元化,而核科學技術處于核心地位。他特別強調,聚變的追求是一項全球性科學實驗,必須確保其成果能以公平方式惠及整個國際社會,并重申安全、透明與核不擴散是仍然是指導所有核活動,包括聚變的研究和研發的基本原則。
ITER總干事向大會報告了項目的積極進展。在過去的兩年當中,ITER重建了與法國核安全局之間的信任。在未超預算的情況下,ITER在2024年超額完成了35%的工作,并計劃在2025年進一步加速,完成量較2024年提升60%。此外,他指出了核聚變商業化道路上的三大核心挑戰:成本控制、面向等離子體部件的工程難題以及氚的自持循環。他強調,必須通過公私合作、國際合作、培訓下一代人才和構建全球供應鏈生態系統來應對這些挑戰。
俄羅斯聯邦代表回顧了蘇聯及俄羅斯在托卡馬克概念提出和ITER項目發起中的歷史性貢獻,并表示全面履行了在ITER中的財政與開發、制造、交付25套托卡馬克系統的義務。他介紹,俄羅斯正在國家層面推進一個基于高溫超導體的新一代托卡馬克項目,該項目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所屬的機構與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各研究所以及國內頂尖大學合作開發。
阿爾及利亞代表介紹,阿爾及利亞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參與關鍵領域的研究,同時大力投資教育、培訓和研究,堅信人的能力是有效促進核聚變未來的基礎。阿爾及利亞呼吁建立新的“多邊主義”,確保所有國家,特別是非洲大陸,能夠公平獲得核聚變知識與技術,使其成為縮小全球差距的強有力的工具。
泰國代表介紹, 泰國“托卡馬克1號”已于2023年建成,這是東盟共同體的首個托卡馬克裝置,是地區合作與中國支持的成果。自2015年以來,泰國一直是東盟等離子體與核聚變學校的所在地,致力于為東南亞地區培養青年科學家,體現了其作為地區合作平臺的承諾。
英國代表介紹,英國正投資超過25億英鎊發展聚變行業,目標在2040年建成基于球托卡馬克技術路線的原型聚變電廠——STEP。英國立法明確了核聚變監管框架,為業界提供了明確的投資信號。英國鼓勵IAEA制定國際聚變安全標準,并加強內部對聚變工作的協調。
歐盟委員會代表的發言系統闡述了歐盟的整體戰略。作為ITER項目的最大出資方(占比45%),2027年歐盟總投資將達102億歐元,歐盟委員會還將投入56億歐元以在2034年之前完成ITER的建設。除此之外,歐盟委員會還計劃在2028-2032年間額外投入14億歐元,加速聚變能在歐洲的工業化發展。歐盟即將推出的全面聚變戰略將聚焦于四大目標:建立全面的治理體系、打造技術基礎設施與供應鏈、構建充分的監管框架、培養熟練的人才隊伍。

多國代表圍繞聚變能源的發展路徑與合作前景闡述了各自立場。巴基斯坦以極端氣候為例強調能源轉型緊迫性,并介紹了其聚變路線圖與國際合作;德國展示了其在托卡馬克與仿星器領域的領先地位,并呼吁全球合作;巴西重啟國家聚變網絡,推動裝置升級與激光技術研究;法國作為ITER東道國,強調該項目對科技驗證與國際合作的意義,并呼吁務實推進。
此外,約旦、捷克、納米比亞、瑞士、馬來西亞、匈牙利、智利、尼日利亞、韓國與荷蘭國家代表也分別從能力建設、法律法規、資源利用、區域合作與人才培養等角度,表達了參與全球聚變治理、推動技術普惠與實現清潔能源轉型的共同意愿。
從會議中得見,國際社會對聚變能源的態度已從純科學研究轉向工程化與商業化探索的共識;其次,國際合作被視為不可替代的基石,但合作形式更趨多元,涵蓋國際大科學計劃(如ITER)、區域聯盟(如阿拉伯、東盟、拉美)和靈活的公私伙伴關系;最后,核聚變監管框架、人才培養和技術共享,已成為與核心技術研發同等重要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