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動力車、插入式電動車和純電動汽車的環保汽車家族。
金融危機肆虐,汽車市場持續低迷。在此環境下,資金困難的美國“三大”仍大張旗鼓地開發市場尚未完全接受的新能源汽車,往短期內難見回報的項目上大把大把地砸錢,意圖何在?要知道,只要美國的油價保持低位運行,新能源車在北美車市就難成氣候。而且去年以來,美國混合動力車銷量已出現下降趨勢。短期內,美國“三大”想靠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或生物燃料車拉動銷量的想法較難實現。
在這種情形下,把新能源車當救命稻草,難道是美國“三大”饑不擇食或者一時興起嗎?筆者認為并非如此。從長遠看,發展新能源車是大勢所趨,是汽車企業必然的戰略選擇。但從目前美國“三大”的處境來看,發展新能源車是當務之急嗎?
筆者認為,美國“三大”在危急關頭把發展新能源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十分現實甚至是基于短期利益的考慮。可以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換言之,并不是簡單地為了新能源車而發展新能源車。
首先,這是給美國政府一個交代。去年美國“三大”向政府求援時,國會批評三家車企在綠色汽車研發方面行動遲緩。在美政府對汽車業實施的174億美元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中,作為政府提供貸款的附加條件,車企必須加快技術革新步伐,提供更加節能環保的汽車。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表態,鼓勵發展新能源及相關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三大”大力研發新能源車既能減少政府和民眾的抱怨,又可借此向政府要進一步的政策支持,還能夠贏得負責任企業公民的好名聲。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其次,這是恢復汽車市場消費信心的契機。有經濟學家曾指出,美國次貸危機僅僅引發了一場金融危機,市場消費信心崩潰極有可能讓這場金融危機轉變為經濟危機。美國車市要重獲生機,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恢復信心,需要一劑猛藥。一大批新鮮血液般的新能源車投放市場,將有效刺激消費,也是民眾重樹消費信心的契機。退一步說,“三大”是不是想扯新能源汽車大旗,賣傳統內燃機汽車?不排除有這種可能。
再次,反映出美國“三大”營銷策略的轉變,他們更加務實,有回歸依靠技術創新“翻身”的跡象。2009北美車展聯席主席喬塞拉說,全球汽車業面臨嚴峻考驗,目前不是展示海闊天空想象力的時候,企業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東西。克萊斯勒品牌聯絡主管雷克德恩烏也說,應關注更本質的東西,這是克萊斯勒重新出發的基礎。塞拉和德恩烏所說的“實實在在”、“更本質”的東西,指的應該是汽車企業賴以生存的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還是營銷學上的那句老話,當一切營銷手段都失效時,就用技術說話。面對疲軟的北美車市,三大汽車企業過去百試不爽的促銷手段和金融政策都已起不了多大作用。既然如此,那就憑實力說話,靠技術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