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隨著美俄關系變化,兩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已就恢復合作秘密談判,埃克森美孚或將重返“薩哈林1號”油氣項目。鑒于雙方在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后匆忙“分手”,最近事態標志著一場戲劇性的和解。
藕斷絲連
近日有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說,在今年與俄羅斯石油公司會談時,埃克森美孚的一名高管討論了一種前景——若俄美兩國政府為“薩哈林1號”開綠燈,作為烏克蘭和平進程的一部分,埃克森美孚將重返該項目。
鑒于事態敏感,上述會談秘密進行。目前外界了解的情況是,最近幾周,埃克森美孚首席執行官達倫·伍茲在白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討論了相關話題。
此外,埃克森美孚高級副總裁尼爾·查普曼在卡塔爾首都多哈會見了俄羅斯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伊戈爾·謝欽。
謝欽被視為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親密盟友,目前受到美國制裁“封殺”。這意味著,如果沒有美國財政部的許可,美國人無法與其打交道。
謝欽喜歡在卡塔爾會見外國政商界代表,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持有俄羅斯石油公司股份。在國際熱點沖突中,卡塔爾多次扮演中立調解人的角色。
位于俄遠東大陸架的“薩哈林1號”2005年投產,一度是埃克森美孚在俄羅斯投資規模最大的能源項目。埃克森美孚持有項目30%股份,并主導運營。
另有三方企業參與項目投資開發:日本薩哈林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公司占30%股份,俄羅斯石油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維德什子公司各占20%。
埃克森美孚和俄羅斯石油公司也可謂“老朋友”。2011年,雙方簽署俄羅斯北極大陸架戰略伙伴關系協議。
2013年,普京向埃克森美孚時任首席執行官蒂勒森頒發友誼勛章。即便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埃克森美孚參與“薩哈林1號”也未受影響。有分析稱,俄方生產能源、發展經濟需要美國等西方國家提供投資、技術和管理經驗。
但在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持續緊張。
當年10月,普京下令俄政府另外設立一家企業負責運營“薩哈林1號”,這意味著俄方從埃克森美孚在俄子公司手中收回該項目主導運營權。
埃克森美孚于2022年退出俄羅斯,減值損失46億美元。
不過,一刀兩斷并非易事。據悉,盡管俄美關系在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后趨于緊張,但埃克森美孚與俄羅斯石油公司一直保持著秘密渠道溝通。在拜登和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財政部都開了綠燈。
迄今,“薩哈林1號”未被美國列為制裁對象。
微妙時刻
據悉,今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前后,關于埃克森美孚與俄羅斯石油公司重啟合作的討論愈演愈烈。
2月,美俄政府高官在沙特利雅得公開會面,討論俄烏沖突等議題。據稱俄羅斯當時承諾為美國企業提供投資機會,涉及北極能源開發等。
本月6日,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到訪克里姆林宮,并與普京、俄羅斯負責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事務的總統特別代表德米特里耶夫會面。
據稱除了俄烏沖突,雙方還討論了能源合作前景。除了埃克森美孚重返俄羅斯參與“薩哈林1號”,潛在的合作還涉及俄羅斯為其液化天然氣項目,例如處于西方制裁之下的北極液化天然氣2號購買美國設備、美國從俄羅斯購買核動力破冰船。
美方希望借此鼓勵俄方推動停火止戰,俄方希望美西方放松對俄制裁。
本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舉行會晤。當時,兩位領導人可謂“握手言和”,但未就烏克蘭問題和俄美關系等公布任何協議。
不過,普京在會后告訴記者,俄美兩國可以在太平洋海岸開展更多合作。
“我們期待著交易。”特朗普回答說。
據悉,俄美元首會晤也涉及能源合作前景。
“白宮想在會談后上頭條,宣布一項重大投資協議,讓特朗普覺得自己有所成就。”消息人士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事態還發生在特朗普指責印度購買俄羅斯能源的背景下。
近期,特朗普指責印度為俄羅斯戰爭機器提供“燃料”,威脅大幅提高對印度產品的關稅。據報道,美國東部時間27日0時起,美國對自印度進口商品征收的25%懲罰性關稅生效。
仍有變數
有分析稱,如果吸引埃克森美孚重返俄羅斯,將是克里姆林宮的成功之舉,同時表明豐富的能源是俄羅斯的一大戰略資源。
不過,此事尚未板上釘釘,預計將取決于雙方博弈。
首先,知情人士透露,埃克森美孚尋求俄方彌補2022年10月將其“踢出局”造成的損失。
俄羅斯方面既做出了讓步姿態,也開出了談判價碼。
就在俄美元首阿拉斯加會晤同一天,普京簽署了一項法令,允許埃克森美孚等外國投資者重新獲得“薩哈林1號”股份,但前提包括外國股東采取行動支持西方解除對俄制裁。
其次,埃克森美孚重返俄羅斯可能取決于俄烏沖突進程。
特朗普22日表示,如果兩周內看不到關于結束俄烏沖突的進展,美國或將對俄羅斯采取行動。“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大規模制裁或者大規模關稅,或兩者都有,或都沒有。”
再者,鑒于俄烏沖突持續對俄羅斯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即便重返俄羅斯,埃克森美孚可能面臨與三年前不同的營商環境。
此外,特朗普的領導風格具有不確定性。上臺半年多來,他對俄羅斯的態度歷經反復。
最后,最新事態還凸顯出在與俄羅斯打交道時,美國的傳統盟友歐洲又一次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