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春國 丁 靜 邵曉玲
“通過開展測井解釋與深入分析,在非設計目的層段發現厚度20余米的油層,為濟陽坳陷東營凹陷北帶鹽家鼻狀構造帶含油氣范圍的擴大及儲量連片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日前,經緯公司勝利測井公司收到勝利油田油氣勘探管理中心的表揚信,對鹽斜241井的測井解釋給予高度評價。
測井解釋被喻為地質家的“眼睛”。近年來,經緯公司聚焦上游勘探開發“兩深一非一老”關鍵領域,以“發現油氣層、評價油氣層、解放油氣層”為核心,以致密碎屑巖、頁巖油氣及老井復查等為重點,通過加大測錄一體解釋協同力度,構建一體化智能軟件平臺,持續推動解釋評價技術創新升級,綜合解釋評價和技術服務能力國內領先,有力助推了各油氣田增儲上產。
致密碎屑巖:精細解釋揭開隱蔽油氣“神秘面紗”
7月4日,從北疆工區傳來喜訊,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中央坳陷沙灣凹陷北部斜坡征10井區的重點評價井征深103井取得重大突破。該井首段施工后放噴即獲日產天然氣超1萬立方米、原油3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氣流,為該區勘探部署提供了強力支撐。
“致密碎屑巖是上游增儲上產的主陣地之一,征10井區屬于典型的致密碎屑巖儲層,解釋難度非常大。”勝利測井公司分管測井解釋工作的副經理、總工程師張世懋說。解釋人員結合該區地質資料反復論證,決心立足常規測井曲線響應特征,通過曲線重疊、P1/2法及孔飽交會等多種手段,對儲層的流體性質進行識別。
“幾千米的地下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工作的目的就是破譯地層深處的密碼,把隱蔽的油氣找出來。”經緯公司測井解釋評價專家翟勇說。他們針對致密碎屑巖有效儲層劃分難度大、儲層參數計算精度低的難題,深入分析巖性、物性及含油性關系,剖析敏感曲線差異,加強油干層對比分析,按照不同巖性及可壓裂性精細劃分油干界線,進一步提升碎屑巖精細評價能力;以試油產能為標準,綜合儲層宏尺度和微尺度參數,建立了儲層質量指數表征儲層有效性,確定有效儲層界限,提出了壓后產能預測方法,取得顯著應用成效。
2022年至今,經緯公司完成10口致密碎屑巖井測井解釋評價,助力勝利、西南等油氣田收到良好開發效果。
川渝頁巖氣:技術創新助力新類型儲層“撥云見日”
9月17日,西南油氣部署在四川省資陽頁巖氣田的兩口評價井測試、日產量均超百萬立方米,其中資頁2-501HF井試獲日產氣140.7萬立方米,刷新我國頁巖氣測試產量最高紀錄。
“資陽氣田地質上屬于筇竹寺組新類型頁巖儲層,我們通過研究形成了新類型頁巖測井綜合評價技術,用技術創新助力川渝頁巖氣大突破。”經緯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西南測控公司經理張正玉說。
川渝頁巖氣地質構造復雜、深層高壓,勘探難度大,解決“看不清”“刻畫不準”等難題是當務之急。西南測控解釋人員首先練就“火眼金睛”,建立了新類型頁巖氣儲層有利巖相識別方法,以及儲層有利巖相測錄井綜合識別圖版,使原來的地質盲區一覽無余。緊接著“精準畫像”,完善新類型頁巖儲層參數解釋模型,實現對頁巖氣儲層含氣量(性)評價。
今年西南測控助力西南油氣筇竹寺組新增頁巖氣控制儲量約3000億立方米,已通過集團公司審查。筇竹寺組新類型頁巖測井綜合評價技術共應用23口井,已測試的14口井均獲得了工業產能,解釋符合率大于95%。同時,西南測控聚焦川西深層縫洞型碳酸巖儲層,開展水平井測井資料校正、儲層參數計算、縫洞型儲層流體性質判別、儲層有效性評價等技術攻關,現場應用成果豐碩。
老井復查:深度挖潛讓低效區塊“老樹逢春”
開展老井復查是對老區、老井和原有技術資料進行地層細分對比與二次精細解釋評價,重新認識地質構造,對可疑層再評估,對潛力層再論證,找出優質儲層進行開采,對尋找老井隱蔽油層和指導新井部署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9月24日,依據經緯公司解釋中心西北分中心老井復查項目組的挖潛成果,西北油田塔河老區S105-18X井測試投產,日產油22噸、氣1.1萬立方米,進一步證實了塔河油田西部古近系蘇維依組勘探開發潛力。
“一條條測井曲線就像打開地宮寶藏大門的鑰匙,只要堅持不懈,老井也能煥發青春。”項目組成員、勝利測井公司解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進說。從2024年春季開始,他們與西北油田采油三廠技術人員同吃同住同辦公,通過“經緯+廠院”融合老井復查模式,依據最新地震、錄井、測井等資料解釋成果,針對不同井況、區塊、層系進行精細油藏描述和地毯式摸排,分類施策精準解決問題。技術人員對躍進、托甫臺等5個區塊4個層系的380余口老井進行資料重新篩查、甄別和二次解釋評價,從中篩選出46口潛力井,并提出12口井上返測試建議。截至目前,塔河油田托甫臺區塊累計增油超7000噸、增氣超180萬立方米。其中,老井S105-2H井去年底投產,目前累計生產5100余噸油當量,區塊落實地質儲量147.4萬噸,開發前景可觀。
在勝利油田,解釋評價人員對沉寂已久的坨124、樊31、王家崗東部沙四段、王143等區塊100余口井深度挖潛。其中,坨124區塊提升油層213.8米/27層,油水同層84.8米/26層,展現了良好的勘探潛力與開發前景;樊31區塊投產的5口側鉆壓裂井,全部取得較高產能。
在西南工區,技術人員對川西蓬萊鎮組、沙溪廟組、須家河組700余口老井展開系統性復查與深度挖潛論證,在什邡氣田蓬萊鎮組氣藏優選4口潛力井,其中馬蓬87-1井挖潛后累計生產天然氣約315萬立方米,挖潛工作呈現接續發力、多點開花的良好態勢,進一步激發了老區勘探潛力。
知識鏈接
測井解釋是通過綜合處理與分析井下儀器采集的電阻率、聲波、核物理等地球物理參數,定性、定量地識別巖性、劃分儲集層、評價儲集層流體性質(油、氣、水),并最終計算孔隙度、飽和度、滲透率等關鍵地質參數,為油氣藏評價與開發決策提供至關重要的地下信息依據。
該技術流程包含數據預處理、定性解釋和綜合解釋三個階段:預處理階段通過深度校正與環境校正保障曲線準確性;定性解釋依據電阻率、自然電位等曲線特征識別巖性與流體性質;綜合解釋運用阿爾奇公式、交會圖技術計算孔隙度、滲透率等參數,結合束縛水飽和度分析區分油水層。實踐中,通過巖芯校準測井特征,采用電阻率成像、伽馬能譜等方法建立物性剖面,應用于超基性巖識別與油氣產能預測。其成果體現為多參數測井圖,為油氣勘探與地質研究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企業實踐
江漢油田:“江漢算法”賦能老區挖潛、新區突破、非常規攻關
□樓小梅 肖蘇蕓 孫淑麗
“在鐘99斜井的完井解釋中,我們應用多礦物最優化反演技術,通過不斷迭代計算,最終定量給出地層中每一種礦物的精確含量,為準確評價儲集空間奠定了最堅實的巖石物理基礎,有效助推該井在潛四下段試油獲得日產137.6立方米高產工業油流,實現新區帶新層系的重大突破。”談起江漢老區近30年來又一口百噸井的發現過程,江漢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地球物理所測井解釋副主任師曾芙蓉難掩興奮。
從一口井的“一孔之見”,到儲量增長的萬噸規模,測井解釋正成為油氣勘探開發中最具穿透力的“眼睛”。近年來,江漢油田測井解釋團隊在老區挖潛、新區突破、非常規攻關三線并舉,迭代升級“江漢算法”,為油田增儲上產提供了硬核技術支撐。
隨著江漢探區鹽湖相碳酸鹽巖油氣藏勘探開發深入推進,其儲層評價的難度日益凸顯——湖相碳酸鹽巖混積程度高、巖性非均質性強,宛如被摔碎又胡亂拼湊的“地宮”。尤其區塊內新老測井資料混雜,橫跨近50年,使用了多種不同系列、不同年代的測井儀器,資料品質差異大,曲線標準化難,關鍵參數解釋面臨嚴峻挑戰。“這就像用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顯微鏡’觀察同一個細胞,要把所有圖像統一校準、精準解讀,難度可想而知。”曾芙蓉坦言。
面對“碎片化”的測井數據和復雜的地質背景,測井解釋團隊淬煉出一套立足本土、適配老油田的“江漢算法”。他們將算法內核拆解為三把“地質手術刀”:一是薄層顯微術,用高分辨率測井數據,從“千層餅”式地層中鎖定0.3米碳酸鹽巖,精度較傳統方法提升3倍;二是鹽干擾濾除模型,像“洗菜”般剔除巖溶孔洞導致的假異常;三是多學科耦合引擎,打通地震預測、地質沉積與開發動態數據流,讓測井曲線“會說話”。在鐘99斜井的攻堅戰中,這套算法大顯身手,團隊通過“薄層顯微+鹽干擾濾除”組合拳,從3000米深處揪出薄層碳酸鹽巖“甜點”。在此基礎上,他們對鐘市地區內潛4下段關鍵井進行了系統性二次測井解釋,重構了該地區儲層分布圖和油藏剖面,有效指導在老油藏的周邊尋找類似儲層,成功部署像鐘9901斜、鐘9902斜這樣的關鍵擴邊井,實現“老區新探”。
同時,團隊還自主研發UP軟件,通過大數據分析與可視化人機交互,自動優化模型參數,實現測井解釋全流程智能化,成功破解測井建模與老井復查長期依賴人工的難題。該項技術提升了數值模擬的精確度、優化了模型參數,在復雜巖性定量評價及頁理縫識別上取得顯著成果。新技術不僅解放了人力,也推動了算法驅動精準決策,讓復雜建模成為過去式,效率較傳統方法提升超5倍,誤差率降低30個百分點以上。
在UP軟件的加持下,具有江漢特色的測井解釋技術不斷深化應用,為油田多領域勘探提供了核心支撐。在常規氣勘探中,憑借對儲集類型的精細刻畫,實現了紅星1、興隆4井的高產發現;在非常規氣領域,通過對儲層地質參數與可壓裂性的精準評價,支撐紅頁7井斬獲日產32.35萬立方米高產,突破了產能瓶頸。今年,憑借對頁巖儲層的精準識別與評價,為紅星氣田1650億立方米探明儲量的提交提供了關鍵依據。
中原油田:技術集成創新實現油氣識別透明化
□楊 敏 任 杰 姜登美
在地下數千米的油氣勘探“深海”里,“深、新、非”領域就像藏在堅硬巖層中的“寶藏謎題”——特殊巖性難識別、油氣流體“看不見”,地質、地球物理、工程的數據又像散落的拼圖難拼接。
如今,中原油田聯合經緯公司通過成立處理解釋中心,用20余項定制化技術給地層“做CT”,不僅讓油氣藏顯形,使近兩年新井測井評價成果與測試結果符合率躍升至93.6%,更在多個探區打破技術壁壘,挖出多口高產油氣井。
這場“破局戰”的起點,是勘探對象的“難度升級”。隨著油氣勘探向深層、新領域、非常規區域邁進,傳統測井技術如同“老眼鏡”,難辨儲層“甜點”的“真面目”。為破解難題,中原油田與經緯公司協同發力,以“資源共享、人才共建、業務共促”的思路搭起聯合實驗室,把地質專家的“地質認識”、測井專家的“地層響應”、工程專家的“井筒數據”擰成一股繩,打造出一套“勘探工具箱”。
兩年間,這支聯合團隊不僅培養出5名測井“領航員”,更圍繞復雜巖性油氣、頁巖油氣、煤層氣等領域相關難題,研發出20余項特色技術。如果說以往找油猶如“盲人摸象”,如今這套技術體系就是給勘探隊配上了“火眼金睛”:掃描成像測井可精細解析如“千層餅”般的復雜巖性結構;二維核磁共振技術如同“透視鏡”,能夠辨識微納米孔隙中的流體性質;聲波遠探測技術則像地下的“聽診器”,可探測數十米外裂縫與溶蝕孔洞的展布。通過綜合應用構建了從井筒到遠場、從巖石到流體的三維立體偵探網格,大幅提升了油氣藏評價的精準度。
這套組合拳的威力,在內蒙古拐子湖凹陷拐18井得到了驗證。這口井的前中生界變質巖潛山,就像地球深處的“堅硬保險柜”,油氣賦存于大理巖中,傳統技術根本看不透。聯合團隊拿出看家本領:元素錄井和激光共聚焦技術當“偵探”,從巖屑里找油氣痕跡;掃描成像測井做“高清放大鏡”,看清巖石全尺度孔隙;用聲波遠探測測井和巖屑核磁共振“雙保險”,精準鎖定大理巖中的“黃金甜點區”。最終,聯合團隊對這口井優選測試段一擊即中,日產油氣超400立方米油當量。
在霍探1井的中生界斷陷湖盆烴源巖評價中,聯合團隊首次自主應用二維核磁共振和帶TOC的元素掃描測井技術。過去,這些技術被國外頭部油服公司“卡脖子”,如今不僅實現了國產化應用,評價結果還與巖芯分析數據完美吻合,為我國油氣勘探裝上了自主的“技術之芯”。
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精準導航”,中原油田的測井解釋創新不僅讓“深、新、非”領域的油氣藏無所遁形,更給我國非常規油氣勘探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原模式”。展望未來,這支聯合團隊將繼續打磨技術,在地下深處的“油氣戰場”,挖出更多寶藏,為油田增儲上產持續注入科技動力。
西北油田:一體化攻關助力老井煥發新生機
□張 洋王培麟
10月5日,西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聯合經緯公司將實驗室搬到庫深1井,利用全直徑巖芯核磁共振測井掃描技術,直接對該井第四回次巖芯進行掃描,節省了將巖芯運回異地實驗室研究的時間,成為測井新技術服務一線增儲上產的又一生動案例。
庫深1井是中國石化重點風險探井,位于新疆庫車。今年以來,西北油田在這一地區取得勘探新突破,加大了勘探力度。西北油田專家馬勇說:“這項技術在現場就能實現巖芯掃描操作,可以保持巖石原始孔隙結構、裂縫分布及流體賦存狀態,減少取樣破壞帶來的誤差,給勘探決策提供了更精準的科學依據。”
西北油田主力油田塔河油田、順北油氣田屬于深層、超深層油氣藏,勘探開發難度大。圍繞勘探開發主要目標,西北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與經緯公司發揮各自優勢,探索構建一體化合作攻關的新模式,賦能深層、超深層增儲上產。
2021年,聚焦建設“應用型”研究院目標,該研究院構建“一院三中心”的科研管理構架,經緯公司成立處理解釋西北分中心,成為該研究院的支撐中心之一。20多名經緯公司的研究人員來到新疆,進駐該研究院多個研究所,與油田科研人員共同承擔生產科研任務,形成“大兵團”科技攻關模式,有效提升了兩家單位的人員和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發揮了科技聯合攻關的優勢。
該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與經緯公司處理解釋西北分中心的駐廠隊員重點開展老井復查工作,通過重新篩查停躺井、低效井的資料,了解油井所經地層的含油信息,解釋重點層系,制定優化措施,有的放矢地將隱藏在儲層里的油氣開采出來。截至9月30日,今年“廠院一體化”團隊在采油三廠對躍進、托甫臺等5個區塊4個層系的380余口老井開展了資料復查,篩選出46口潛力井,向采油廠提出12口井上返測試建議,經過開展措施后累計增產原油1萬噸、天然氣300萬立方米,有力支撐了一線增儲上產。
專家視點:測井解釋評價技術向一體化、智能化、三維化、精細化發展

□經緯公司測井解釋評價專家 許東暉
測井解釋評價是油氣勘探開發中的關鍵環節,通過對井筒物理參數的精準分析,實現對儲層特性、流體性質及工程可行性的科學判斷,成果直接關系勘探部署優化、開發方案制定及最終采收率的提升,是油氣田高效勘探與效益開發的核心支撐技術。隨著油氣勘探開發對象日益復雜,測井解釋評價正從傳統的經驗支撐型技術,向一體化、智能化、三維化、精細化的科學決策躍升。
一體化將拓展解釋評價技術的廣度與深度。測井不再局限于單一專業分析,而是與地質、油藏、工程等多專業深度融合,形成“測井解釋評價+”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構建多學科協同分析模型,將地質、油藏、巖石物理與壓裂工程參數納入解釋體系,實現從“靜態儲層描述”向“動態產能預測”的跨越,推動解釋評價成果更好地服務于油藏全生命周期管理。
智能化將提升解釋評價技術的精度與效率。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多學科融合技術的深入應用,測井解釋也將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轉變。通過構建測井知識圖譜、機器學習模型與智能處理解釋平臺,實現儲層劃分、參數計算和流體識別的自動化與標準化,提升解釋評價效率和符合率。
三維化將重塑解釋評價技術的維度與認知。從單一油氣層解釋向立體化油藏表征轉型,測井解釋評價需突破單井界限,協同地震、地質建模和動態生產數據,實現從“點”到“體”的跨越。測井與三維地質數字模型的結合,使得解釋工程師能夠清晰洞察儲層的空間展布規律,精準刻畫優勢儲層的“甜點”區域,實現從“單兵作戰”到“體系化協同”的轉變。
精細化將夯實解釋評價技術的可信度與決策底氣。在當今技術背景下,“精細化”將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從簡單、單一的模型到復雜、多信息融合的定量表征,通過最優化反演實現多參數的科學判定,降低多解性。在評價上,升級為對儲層質量、流體性質及可動性、產能的半定量/定量化的決策,拓展實用性。
測井解釋評價技術正在經歷從經驗到智能、從井筒到多維、從靜態到動態的系統性升級,未來發展將更加依賴多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智能化工具的全面應用及實時化、精細化服務能力的構建。這一轉型不僅將提升復雜油氣藏的評價精度與勘探開發效益,更將推動測井行業從數據提供者逐步轉型為油藏決策參與者,持續創造核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