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十四五”筑牢發展根基,為繼續跑好“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積攢了更充足的底氣?;厥?ldquo;十四五”,中央企業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在諸多領域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承前啟后之際,“國資小新”攜手科技日報,和您一起回顧央企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的部分硬核科技創新成果。今天為您帶來第一篇《0→1→N,科技引領能源革命動能澎湃》。
“十四五”期間,
在能源動力領域,
中央企業率先攻克了
多項長期被“卡脖子”的核心技術,
實現了從“0”到“1”,
從“1”到“N”的跨越。
“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
全球唯一,自主突圍打造嶄新中國名片!
上世紀90年代起,
我國相繼購買俄羅斯、加拿大、
美國、法國的核電機組,
核電站發展步入“萬國牌”階段。
在引進、消化吸收中埋頭學習,
中央企業致力于研發
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
三代壓水堆。
2021年1月30日,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
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
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成為全球唯一按計劃建成的
三代核電機組,
實現從中國制造到
中國創造的跨越式發展,
也是在核電“萬國牌”夾縫中
打造的一張嶄新的
中國名片。

作為先進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
單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
年發電量近100億度,
能夠滿足100萬人口的
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
“十四五”期間,
“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
相關設備國產化率已超90%,
帶動上下游產業鏈
5400多家企業。
目前,
世界上核準在建、在運的
“華龍一號”機組共41臺,
成為全球核準在運在建機組總數
最多的三代核電技術,
也是當前核電建設的主力堆型。
深地塔科1井
向下深耕,鉆出一座“地下珠峰”!
2025年2月20日,
中國石油對外宣布
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
——深地塔科1井
在地下10910米成功完鉆,
成為亞洲第一、
世界第二垂深井。

這不僅代表著我國深地“井工程”
全鏈條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
取得了跨越式提升,
更標志著我國在深地領域
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深地鉆出中國深度。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等
組成的科研團隊研發了
全球陸上首臺12000米自動化鉆機、
地質工程一體化設計技術等利器,
形成了自主可控的
萬米關鍵核心技術體系。
深地塔科1井
成功從萬米以下鉆取了
我國首份巖芯標本,
是全球范圍內首次在陸地萬米深層
鉆探發現油氣顯示,
豐富完善了
萬米深層油氣地質認識。
“深海一號”大氣田
改寫全球深水油氣開發格局!
2025年6月25日,
在海上,
中國海油對外宣布
我國首個深水高壓氣田開發項目
“深海一號”二期實現全面投產。

“深海一號”大氣田
日產氣超1500萬立方米,
成為國內最大的海上氣田。
它是我國迄今為止自主建成的
作業水深最深、地層溫壓最高、
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深水氣田。
它的建成,
不僅有力提升了深海油氣
在我國能源供給版圖的占比,
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開發
全面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
也改寫了
全球深水油氣開發的格局,
表明我國在推動
海洋科技自立自強方面
實現了重大突破,
逐步邁向海洋復雜油氣開發
和海工裝備制造
先進國家行列。
特高壓套管、特高壓分接開關關鍵核心技術
突破我國電工裝備領域“最后一公里”!
特高壓套管是
電力輸送的“超級咽喉”,
特高壓分接開關
是電力輸送的“穩定器”。
兩者作為電工裝備的核心組件
此前供應一直受制于國外廠家,
成本居高不下,
是我國電工裝備領域
亟須突破的“最后一公里”。
“十四五”期間,
國家電網成功突破了
特高壓套管、特高壓分接開關
關鍵核心技術,
解決了制約我國
特高壓輸變電工程
核心裝備的瓶頸問題。

該技術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填補了相關領域
技術和產品空白,
“卡脖子”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這兩項關鍵裝備的研發投用
顯著提升了
我國電網運行可靠性,
保障能源安全,
同時還全面提升了
我國電工裝備企業技術水平
和生產制造能力,
促進我國由電力裝備
“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升級。
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
實現我國核電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2023年12月6日,
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
核電站示范工程正式投產商運。
作為世界首座第四代核電站,
它的投運標志著
我國核電技術實現
從“跟跑”到“領跑”的
歷史性跨越,
其技術路線也為世界核能創新
提供了重要借鑒。

建設過程中,
中國華能以產學研合作
打通創新鏈條,
整合產業鏈上下游
500余家單位,
研制出2200多臺套
世界首臺套設備,
設備國產化率達93.4%。
如今,
這個“國之重器”
正以固有安全性高、
發電效率高、
多用途應用潛力大的
卓越特性,
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提供強勁核能動力。
白鶴灘水電站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創六項世界第一!
金沙江,
穿行于川、藏、滇之間,
落差5100米,
急流坎陡,江勢驚險,
深谷峭壁,物候嚴酷。
在如此險峻的地勢上,
白鶴灘水電站拔地而起。
2022年12月20日,
中國三峽集團白鶴灘水電站
全部機組投產發電,
標志著我國在長江之上
全面建成
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成功登頂世界水電“珠峰”。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規模巨大,
地質條件復雜,
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第一。
工程建設創造
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單機容量、
300米級高拱壩抗震設防指標、
地下洞室群規模等
六項世界第一,
推動我國水電
全產業鏈、供應鏈水平提升,
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
重大突破。
如今,
白鶴灘水電站
累計發電突破2000億度大關,
綠色清潔電能在今年迎峰度夏
能源保供關鍵期源源不斷
輸送到華東地區,
點亮萬家燈火。
F級50兆瓦重型燃機
突破技術封鎖,0→1→N實現完全自主可控!
重型燃氣輪機被譽為
工業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是涉及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性裝備,
也是發達國家實施
嚴格技術封鎖的關鍵設備。

我國燃氣輪機產業鏈
長期面臨技術瓶頸。
從2009年起,
東方電氣集團
率先在國內開展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F級50兆瓦重型燃機研制。
2022年11月,
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機
成功下線,
2024年,
具備了從“1”到“N”的
推廣應用能力。
F級50兆瓦重型燃機
是我國在高端能源裝備
領域的重大突破,
單臺機組1小時發電量
超過7萬度,
可滿足7000個家庭
1天的用電需求,
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50萬噸,
目前已累計運行超8000小時。
20MW漂浮式風電機組“啟航號”
掃風面積約7個足球場,我國風力發電拓展到深遠海域!
目光望向深遠海,
一排排風車在向我們敬禮。
2025年1月11日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
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
20MW漂浮式風電機組“啟航號”
在山東東營成功吊裝,
我國新能源裝備
再迎大國重器。
“啟航號”葉輪直徑超260米,
掃風面積約5.31萬平方米,
相當于約7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功率等級實現了
從16MW到20MW等級的全覆蓋。
機組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
和高效能發電技術,
確保風能的充分利用
和發電效率的最大化。
機組葉尖速度可與高鐵速度相當,
單臺機組滿發風速下
每分鐘可旋轉7.5圈,
轉一圈可供一戶家庭
2—4天的用電量,
每年可輸出
約6200萬度清潔電能。
“啟航號”突破了
傳統風電機組的地域限制,
將我國風力發電的疆域
拓展到深遠海域,
為海上風電產業創造更大的
發展空間和更高的經濟效益。
湖北應城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示范工程
新型儲能典型代表,創三項世界紀錄!
2025年1月9日,
世界首座
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中國能建湖北應城300兆瓦級
壓縮空氣儲能示范工程
全容量并網發電。
它創造了單機功率、
儲能規模和轉換效率
三項世界紀錄,
是我國研發設計的
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
壓縮空氣儲能創新成果,
堪稱新型儲能典型代表。
壓縮空氣儲能電站
利用空氣進行發電,
用電低谷時,
富余的電能驅動壓縮機,
將空氣壓縮進入
鹽穴、人工硐室等密封儲氣庫。
用電高峰時,
地下儲氣庫釋放所儲存的高壓空氣,
儲熱罐釋放所儲存的熱量,
高壓空氣被加熱后,
具有極大的膨脹力,
驅動空氣透平發電機組,
產生電能向電網供電。
該項目每天蓄能8小時、
釋能5小時,
全程無化石燃料參與,
實現零碳排放,
預計年發電量接近5億千瓦時,
相當于可滿足25萬個家庭
一年的生活用電需求。
從重型燃機“零的突破”
到核電技術“領跑全球”,
從深地萬米“鉆探奇跡”
到深海千尺氣田投產,
我國能源領域的一系列突破,
正構建起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的能源體系,
以自主創新的 “中國方案”
為全球能源轉型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