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西氣東輸三線中衛至棗陽段項目作為"十四五"重點能源工程,該管道全長1235公里,年輸氣能力達250億立方米,它的投運或將有效緩解區域天然氣供需矛盾,構建"國產+進口"雙資源保障模式。同時,項目通過優化管網配置、降低既有管道運行壓力,提升了天然氣供應體系的韌性和調度彈性,進一步優化了能源成本結構,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西氣東輸三線中衛至棗陽段項目正式投入運營,作為"十四五"重點能源工程的標志性成果,將對華東、華中地區的能源供應格局產生深遠影響。該管道全長1235公里,設計壓力10兆帕,管徑1219毫米,年輸氣能力達250億立方米,是國家能源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成投運或將顯著增強西北地區向華東、華中地區輸送天然氣的能力,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能源保障。
擴容增量:緩解供需缺口壓力
作為我國經濟與能源消費的核心區域,華東、華中地區天然氣消費需求旺盛。據卓創資訊統計,2024年華東地區天然氣消費量1180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的28%;華中地區天然氣消費量307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的7%,這兩個地區在國家能源消費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與旺盛的天然氣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兩個地區自身天然氣資源稟賦較低,絕大部分天然氣需求依賴外部輸入。這種資源—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使華東、華中地區成為典型的"資源貧乏區"與"消費核心區"。中衛至棗陽段管道的通氣將為華東、華中地區帶來25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供應能力,有效緩解當地天然氣供需矛盾。該管線不僅能夠將我國西部塔里木等本土氣田的資源和西三線進口的中亞資源高效輸送至華東、華中地區,更構建了"國產+進口"雙資源保障模式,為區域天然氣供應穩定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支撐。

織網強鏈:強化能源供應韌性
天然氣輸送體系的抗風險能力是影響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華東、華中地區的天然氣供應主要依托"全國一張網"體系下的多通道輸送。然而,傳統資源供應渠道已顯現出明顯的"供應瓶頸"。自2004年西氣東輸一線和2012年西氣東輸二線投運以來,這兩條干線長期處于高負荷甚至滿負荷運行狀態,面臨著日益增大的輸氣壓力和系統性運行風險。在此背景下,西氣東輸三線的中衛至棗陽段作為西氣東輸三線的核心樞紐,該段管線不僅串聯并激活了多條南北向骨干管道,更將部分地區原本孤立的管道網絡整合成一個高效的整體,形成具有樞紐功能的"管線資源調配立交橋"。這一關鍵工程的實施,顯著增強了天然氣供應系統在多氣源之間的靈活切換與互補能力,有效提升了對華東、華中地區下游用戶的穩定供氣保障水平。通過實現管網聯通,統籌氣源配置,優化輸送路徑,將有效降低既有管道的運行壓力,提升天然氣供應體系的整體韌性和調度彈性。
降本增效:優化能源成本結構
能源成本是構成區域核心競爭力、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石。此前,華東、華中地區管道氣資源不足的區域,主要依賴LNG進口資源作為補充。然而,進口LNG的海運船費、港口裝卸費以及運輸至終端的槽車物流費用,增加了終端用戶的用氣成本。與此同時,LNG作為現貨交易的特性,也使得價格波動風險進一步加劇。西氣東輸三線中衛至棗陽段通氣后,通過管道的高效輸送提升輸氣能力,實現了"薄利多銷"的規模效應。在冬季用氣高峰或供應緊張時段,西三線能夠為華東、華中下游市場提供穩定可靠的管道氣資源,有效緩解區域性供應壓力,減少下游用戶對高價LNG現貨的依賴。據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25年9月江浙地區管道氣市場評估均價在2.58-2.90元/立方米。同一時期,長三角地區LNG市場均價為4040元/噸(約2.89元/立方米)。從價格對比來看,管道氣較LNG展現出明顯的價格競爭力。此外,隨著西三線的投運,或將打破單一氣源的格局,將來自中亞、新疆以及其他氣源地的天然氣資源引入華東、華中市場,形成"氣氣競爭"的局面,進一步優化市場價格機制,提升市場整體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