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城市燃氣》2022年第二期
1 危險源辨識基礎理論
危險源辨識、評價與風險控制是系統安全工程的基本內容,而危險源辨識更是危險源評價的工作前提,是推動“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的絕對基礎。
危險源辨識可通俗理解為發現、識別系統中的潛在危險源。隨著安全系統工程的發展,系統安全分析法已成為危險源辨識的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有預先分析法(PHA);事故樹分析法(FTA);事件樹分析法(DTA);故障模式、影響及危險度分析法(FMECA)等。
本文即通過分析河南省某城鎮燃氣企業(以下簡稱“該企業”)的危險源辨識案例,驗證危險源辨識工作方法實際應用的有效性。
2 危險源辨識單元劃分
城鎮燃氣系統復雜,天然氣自城市接收門站,一部分經高壓壓縮或液化至儲配站儲存調峰,另一部分經城市管網逐級調壓至居民、工商業、加氣站等用戶設施。城鎮燃氣企業較成熟管理模式即依據業務流程將城鎮燃氣系統劃分為場站側、管網側、用戶側及工程側,并按照各環節安全運營側重點不同而區分管理。
圖1 城鎮燃氣系統工藝流程圖
依照業務流程和管理邊界,城鎮燃氣系統危險源辨識單元可自然劃分為場站單元、輸配單元、客戶單元及工程單元。
從系統整體性原理出發,危險源辨識須涵蓋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因素及管理缺陷,即人、物、環境及管理4類因素,因此,各辨識單元可基于以下4方面因素進一步細化、拆分:(1)主要參與人員;(2)主要使用的設備、裝置;(3)主要作業場所及地理區域;(4)主要作業任務和作業工序。
該企業危險源辨識單元分類如表1。
表1 危險源辨識單元分類表
3 危險源辨識主導因素分析
針對危險源辨識單元進一步分析:(1)場站單元以內部場所為管理主體,進出站受控,屬封閉管理系統。(2)輸配單元以燃氣管道為管理主體,燃氣管道多敷設于城市地下,少部分管道為立管、架空管,輻射至整個城市框架,區域廣,易受外界擾動,屬開放管理系統。(3)客戶單元以戶內燃氣設施為管理主體,受用戶管理能力與使用素養影響較大,屬開放管理系統。(4)工程單元集中于燃氣場所施工階段,多為在建工地,屬封閉管理系統。
場站單元、工程單元的封閉管理系統,因邊界清晰,人、物、環境、管理要素固定,主導因素較少,易管控。輸配單元、客戶單元,因管理無邊界,無法完全受控,因此側重于關注外界人員、物體造成的干擾,外部環境的變化。
基于以上分析,該企業通過查找近10年城鎮燃氣行業安全生產事故、突發應急事件、典型重大風險,倒查隱患成因,在各辨識單元中的進一步推導出具體的主導因素。
表2 危險源辨識單元主導因素表
4 辨識方法及應用實例
4.1 辨識方法選擇
場站單元與工程單元邊界清晰,可優先選用預先分析法(PHA)辨識危險源。PHA法以作業場所為主要線索,涵蓋人、物、環境及管理4類因素,要辨識場所內主要的第一類、第二類危險源,保障不留辨識盲區,每一類因素均圍繞“主導因素”進行拓展,歸納總結危險有害因素和誘發原因,通過事件樹分析(DTA),推導出潛在事故后果,并明確其對應的改進措施或預防方法。
輸配單元與客戶單元管理無邊界,但管理重點突出,可優先選用工作安全分析法(JSA)辨識危險源。JSA法首先要明確作業地點、作業人員,以工作步驟為主要線索,對照歸納的事故事件及重大風險隱患,通過事故樹分析(FTA),推導其誘發因素,要著重考慮外部人員、物體和外界環境因素影響,并明確具體的管控措施。使用JSA法,要嚴格限定工作步驟在8步~12步,避免辨識內容冗長,無法聚焦主導因素,不便于實際使用。
4.2 辨識實例步驟
該企業的危險源辨識工作分為集中辨識和動態辨識。集中辨識為公司級年度辨識工作,要做到“全面覆蓋,重點補充”;動態辨識為部門級、班組級日常辨識工作,面對業務安全管控需求,針對性開展。
本應用實例僅分析該企業年度辨識工作內容,通過JSA、PHA法定性分析,風險矩陣法定量判斷,并按圖2中6個工作步驟開展。
圖2 該企業年度辨識工作流程圖
組織啟動階段,成立3個專項工作組:工作領導小組、評審小組、辨識評價組,分別負責組織推動、成果評價、和具體辨識任務。組織啟動階段要對全體參與人員開展危險源辨識工作專題培訓。
實地調研和素材搜集階段,落實“全面覆蓋、重點補充”原則,明確具體的辨識單元。“全面覆蓋”,即圍繞過往事故事件、典型隱患風險,涵蓋全業務環節細分辨識單元;“重點補充”,即補充新增、變更的辨識單元:如引入無人機巡檢辨識單元、加氫站、充電站業務辨識單元、《安全生產法》新條款要求的辨識單元等。
編制初稿階段,圍繞“辨識主導因素”科學辨識,并形成4類成果內容:(1)《工作風險清單》,明確工作任務、作業區域,評價方法(JSA或PHA)及評價人員,便于資料分類、存檔和查閱;(2)《風險辨識、評價及控制措施表》,分別利用JSA、PHA法明確具體辨識出的危險有害因素,觸發條件,風險后果、等級及管控措施;(3)《重大風險管控表》,明確公司級重大風險項,涉及單位及場所,主要活動內容,風險后果、級別及管控措施;(4)《風險等級匯總表》,結合雙重預防體系建設要求,依據風險矩陣法確定的風險等級編制區域四色分布圖、崗位風險比較圖,直觀展示風險分布與危險程度。
評估優化和正式發布階段,由評審小組對辨識初稿進行評審,提出改進意見,經優化復審后定稿,并報請工作領導小組審批,予以正式發布。
該企業在辨識成果正式發布后,組織全面宣貫推廣,并對辨識成果轉化,編制了《危險源辨識手冊》《班組員工口袋書》《崗位風險告知卡》《崗位應急處置卡》,便于組織各業務部門、班組、崗位人員精準培訓。
5 結語
危險源辨識成果服務于一線員工,應用于基層崗位,因此必須保證基層安全員和作業人員深度參與,要發揮基層員工的工作經驗,要保障辨識成果貼近實際需求。
危險源辨識是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環節,是遏制事故發生的第一步管控措施,通過合理劃分辨識單元,明確主導因素,科學選擇方法,深入應用實踐,并持續優化更新,從而全面識別重要的危險有害因素,并預先對其消除、削弱、隔離,從而保護城鎮燃氣企業及相關各方人員安全,保障燃氣供應有序、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