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 這是寧夏鹽池縣高沙窩鎮老一輩對家園的記憶。曾經,這片被毛烏素沙地南緣裹挾的土地,沙化面積占比超 80%,在 “十種九不收” 的貧瘠中,人們難尋發展的曙光。
如今鹽池高沙窩鎮已是另一番天地:綿延的戈壁灘上,深藍色的光伏板陣列如藍色海洋般鋪展,板下的沙土地已泛出綠意;地面之下,天然氣正沿著鋼鐵管道奔涌,為工業園區注入清潔能源的動力。7月3日,記者深入鹽池高沙窩鎮,探訪其如何從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到新能源綜合開發的熱土,驅動區域綠色低碳轉型。

記者在鹽池高沙窩看到,寧國運鹽池高沙窩92萬千瓦光伏復合項目已聚成一片藍色海洋。令人驚嘆的是,這個總容量1.2GW的風光一體化項目(光伏0.92GW、風電0.28GW),從今年2月大規模開工到6月28日全容量并網,僅用128天;配套的輸變電工程更是以65天的創出寧夏新的建設記錄。項目負責人張啟忠介紹,這得益于高效組織、材料及時供應及高峰期超2000名工人、300臺機械的全力投入。

“電纜溝開挖后必須三天內復墾,沙丘地帶全部扎設草方格固沙。” 張啟忠蹲下身,撥開腳下的植被,“你看,這都是復墾后長出來的。”建設過程中,項目嚴格執行自治區“林光互補”“草光互補”規范,光伏板的安裝隨地勢起伏而建,最大程度減少對原地面的擾動,并利用雨季撒草籽復墾,現已復墾2500畝,光伏區實現“板上發電、板下生綠”。
據悉,項目投運后,每年可輸出綠電 22.5 億度,相當于替代標煤 67.8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87 萬噸。支持現代煤化工、硅基、鋁錳等特色優勢產業綠電比例達到 60%,大數據達到 100%,形造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成為自治區經濟增長新引擎。
除了風光能源的蓬勃發展,鹽池縣的天然氣、石油資源開發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作為鄂爾多斯盆地西緣的油氣富集區,鹽池縣青石峁、定北千億方級大型氣田的探明,一舉終結了寧夏“有油無氣”的歷史。截至目前,鹽池縣累計提交探明儲量2244億方,2024年產能已達9億方。
記者了解,今年寧夏鹽池縣將從加大油氣、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強化油氣管網設施建設,著力推進油氣增儲上產實現新突破。
截止目前,天然氣開發方面長慶、玉門、華北 3 家油氣企業已獲集團公司第一批投資21.7億元,計劃新建氣井147口(長慶73口、玉門61口、華北13口),新(擴)建集氣站2座,新建產能6.7億方。截至目前,70 口氣井已完鉆,上半年累計產氣 2.75 億方,天然氣累建產能達 12 億方。
石油開發方面,各油氣企業獲批投資9.8億元,新建油井180口(長慶116口、華北54口、勝利10口),新建產能9.5萬噸,現已完鉆油井124口(長慶92口、華北29口、勝利3口),上半年累計產油60萬噸。
鹽池縣資能中心負責人宗如瀟向記者介紹,“目前,我們在高沙窩工業園區布局了天然氣精深加工產業園,現有三家天然氣液化加工企業。下一步,計劃招商引資落地項目是五個,預計是今年八月份建成投產一個,然后剩余的四個項目全部于2026年建成投產。”
從 “沙進人退” 到 “綠進沙退”,從 “賣資源” 到 “產綠能”,鹽池縣正以“綠能轉型+油氣保障”助力寧夏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