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慶鉆探煤層氣施工現場。王明忠/攝
天然氣是最清潔低碳的化石能源,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或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可發揮支撐融合的作用,不可或缺。
首先,我國無論人均天然氣消費量,還是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仍處于偏低水平。從長遠看,天然氣作為低碳燃料,具有供應穩定、技術成熟的優勢,消費增長空間巨大。
相關機構預測,我國天然氣消費在2035年左右達峰,屆時峰值消費量將達到約6000億—7000億立方米。
但筆者認為,6000億—7000億立方米這一預測值比較保守。我國應該對天然氣生產和消費兩個“峰值”進一步加強研究。如果天然氣的資源供應有保障、價格有競爭性,中國天然氣的消費峰值可望達到8000億立方米,甚至萬億立方米。
“十五五”是我國天然氣發展的窗口期或重要機遇期。國際天然氣市場大概率供大于求,將為我國降低進口氣價提供契機。目前,我國國內天然氣儲采比約為35,而美國僅以不到15的天然氣儲采比就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生產國。因此,我國加快天然氣增儲上產力度,特別是加大產能建設力度,力爭“十五五”期間每年新增200億立方米,是有基礎和潛力的。而且國內天然氣進一步增產可促進對外談判,降低進口氣價,從而降低我國天然氣整體供應成本。
而要實現國內天然氣進一步增產,關鍵是體制機制要創新、科技要創新、管理要創新。尤其體制機制創新是重中之重。結合本人長期從事油氣行業管理規劃工作的經驗,筆者認為,通過采取創新措施,我國天然氣高峰產量達到每年4000多億立方米是有可能的。
此外,儲氣調峰能力不足仍是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的短板。我國需要通過建設地下儲氣庫、大型LNG儲罐增加儲備能力,同時可借鑒荷蘭經驗研究建立天然氣產能儲備。
在此過程中,我國應該努力降低終端氣價。建議全產業鏈協力降低成本,同時積極探索降低進口氣價格的措施,以此提高天然氣作為替代燃料的競爭力,共同把天然氣市場這個“蛋糕”做大,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比如,我國進口LNG企業較多,但往往是幾家企業同時與一家LNG出口商接觸談判,很容易導致賣方抬高要價。為降低我國進口LNG的價格,筆者建議成立LNG采購聯盟或建立采購協調機制,聯合對外采購國際LNG資源,避免多頭對外。
當前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可再生電源在我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越來越大,因其存在隨機性和波動性方面的不足,急需提高靈活性電源的比例。而鑒于氣電擁有運行靈活等方面的優勢,能夠彌補可再生能源的先天性缺陷,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支撐融合作用。
天然氣生產供應企業應積極推動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和多能互補項目的開發。比如,在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與可再生能源發電協同外送,以充分提高電網系統的調節能力;在中東部及沿海電力負荷區,在氣源有保障、氣價可承受的情況下,布局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以應對負荷波動及安全風險;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區,促進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冷熱電三聯供)與可再生能源實現多能互補、協同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文丨張玉清,系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特聘教授